# 被中国吃货嫌弃的"垃圾鱼",为啥印度人抢着吃?背后的讲究可不少
哎,咱今天聊个有意思的鱼——清道夫。这鱼在咱这儿啊,简直是"过街老鼠",吃货们提起它就摇头,说它是"垃圾鱼",扔垃圾桶都嫌占地方。可你猜怎么着?在印度那边,这鱼反倒成了香饽饽,当地人宁可放着恒河里泛滥的鲶鱼不吃,也要逮清道夫下锅。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挺邪门?咱今儿就掰开揉碎了唠唠,这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。
## 一、清道夫:在咱这儿"混不下去"的鱼,到底有多"难吃"?
先说说这清道夫,咱给它起的名儿就透着嫌弃——"垃圾鱼"。其实它学名叫琵琶鼠鱼,还有个更形象的外号叫"铁甲鲇",你瞅它那身鳞甲就知道了,硬邦邦的跟披了层铠甲似的,摸上去硌手。成年的清道夫能长到一尺来长,大的能有半米,在鱼缸里看着挺唬人,真要端上桌,谁见了都犯怵。
咱为啥不爱吃它?头一条就是肉质太差。去年我邻居家鱼缸里的清道夫长大了,嫌占地方,寻思着"物尽其用",裹了面粉炸了炸,结果嚼起来跟啃胶皮似的,费了半天劲咽下去,一嘴土腥味。他跟我说:"这鱼啊,除了骨头就是皮,肉少得可怜,还塞牙,扔给狗都不吃。"
展开剩余88%后来我特意查了查,这鱼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,人家在那儿活得好好的,到了咱这儿咋就成了"问题儿童"?主要是它那吸盘状的嘴太能造了。你看它吸附在鱼缸壁上,看似在"打扫卫生",其实是在刮食藻类和鱼卵。有养鱼的朋友说,他家鱼缸里放了两条清道夫,没过仨月,别的鱼下的崽全没了,后来才发现是被这俩货偷偷啃了。
更气人的是这鱼的生存能力,简直是鱼界的"小强"。去年南方发大水,不少鱼塘的清道夫跑了出去,结果河道里全是这玩意儿。专家说它能在溶氧量低到0.9毫克/升的水里活,啥概念?普通鱼在这种水里早就翻肚皮了,它倒好,跟没事人似的。而且这鱼繁殖贼快,雌鱼一次能产卵上千颗,卵还带硬壳,别的鱼想吃都吃不了,这就导致它在咱这儿几乎没有天敌。
前阵子刷到个视频,广东钓友钓上来一条两斤多重的清道夫,对着镜头苦笑:"钓了一下午,全是这货,别的鱼影都没见着。"底下评论区炸开了锅,有人说"直接埋了吧,别污染水质",有人出主意"剁成块喂鳄鱼",愣是没人提"怎么做好吃"。你说这鱼得多不受待见?
不过话说回来,咱不爱吃它,除了难吃,还因为咱有太多替代品了。河里的鲫鱼、鲈鱼,海里的鲅鱼、带鱼,哪个不比它鲜嫩?犯不着跟这"铁甲将军"较劲。可在印度那边,情况就不一样了——人家没那么多选择,再者说,他们处理这鱼的法子,还真有点门道。
## 二、印度人吃清道夫:不是没选择,是这鱼"合胃口"
去年我在印度旅游的表哥回来,跟我聊起清道夫,眼睛都亮了:"你是没见着,德里的菜市场里,清道夫论堆卖,10卢比(合人民币不到1块)能买三条,比土豆还便宜。"我当时就纳闷了:"那玩意儿能吃吗?"表哥说:"人家有办法,用咖喱那么一炖,嘿,还真吃不出土腥味。"
印度人吃清道夫,首先是因为它"易得"。恒河流域这几年清道夫泛滥,跟咱南方的情况差不多,但人家没有那么多淡水鱼资源。你想啊,印度人口多,能吃的鱼早就被捞得差不多了,清道夫这种繁殖快、又没人抢的鱼,自然就成了老百姓的"家常菜"。有次表哥在恒河边看到个老汉,划着小破船,一网下去能捞上十来条清道夫,乐呵呵地说:"今晚全家有肉吃了。"
再就是处理方法对路。咱处理鱼讲究"清蒸""红烧",追求原汁原味,可这方法对付清道夫根本行不通。印度人做饭爱用重料,姜黄、辣椒、孜然、咖喱粉,往锅里一撒,再把剁成块的清道夫扔进去炖,咕嘟咕嘟煮上半小时,那浓烈的香味能盖过一切土腥味。表哥说他在当地人家吃过一次,鱼块裹着浓稠的咖喱汁,就着馕吃,根本尝不出是啥鱼,只觉得香辣入味。
更重要的是,清道夫的"铁甲"在印度人眼里反倒是优点。你想啊,恒河里的鱼大多带刺,清道夫虽然肉少,但大刺就一根,小刺几乎没有,处理起来方便。印度很多家庭做饭图省事,把清道夫的鳞甲一剥,内脏一掏,剁成块直接炖,连挑刺的功夫都省了。有回表哥在夜市看到卖炸鱼块的,摊主特意强调:"这是清道夫,没刺,小孩也能吃。"
还有个有意思的点,印度人觉得清道夫"干净"。你别笑,这是真的。他们看到清道夫总在刮食藻类,就认为这鱼只吃"素食",不像别的鱼啥都吃。有个卖鱼的老板跟表哥说:"这鱼吃的是石头上的青苔,比那些在泥里拱的鱼干净多了。"虽然这说法不科学,但在印度民间,这种观念挺普遍。
当然了,最根本的还是穷。印度很多底层老百姓一天赚不了几个钱,清道夫便宜又管饱,自然成了首选。表哥在贫民窟看到,有的人家一天三顿都靠清道夫下饭,炖一锅能吃一整天。他跟我说:"换作是咱,肯定觉得委屈,但对他们来说,能有口肉吃就不错了。"
## 三、恒河鲶鱼:明明泛滥成灾,为啥印度人碰都不碰?
要说恒河里最不缺的鱼,那得数鲶鱼。去年有纪录片拍恒河,水面下游动的鲶鱼密密麻麻,大的能有几十斤,看着就吓人。可奇怪的是,印度人宁可吃清道夫,也对这些鲶鱼视而不见,这到底是为啥?
头一条就得说说这鲶鱼的"饮食习惯"太吓人。恒河里的鲶鱼主要是印度囊鳃鲶和胡子鲶,这俩货堪称"水中垃圾桶",啥都吃——水生昆虫、小鱼小虾自不必说,连腐烂的动植物尸体、甚至人类遗骸都不放过。有回表哥在恒河边看到,有人往河里扔祭祀用的食物,瞬间就被成群的鲶鱼抢食一空,那场面看着有点膈应。
更要命的是,这些鲶鱼体内的污染物超标严重。恒河的水质大家都知道,工业废水、生活污水往里排,重金属含量超标。有机构检测过,恒河鲶鱼体内的汞含量是安全标准的3-5倍,长期吃肯定对身体不好。印度有钱人压根不碰这鱼,他们吃进口的海鱼,只有实在没办法的穷人才会偶尔吃点,但也得反复清洗,用大量香料掩盖异味。
但比健康隐患更重要的,是宗教和文化因素。印度人把恒河称为"圣河",在他们眼里,恒河水能洗去罪孽,河里的生物也带着神圣的意味——但鲶鱼是个例外。因为鲶鱼爱吃腐肉,很多印度人觉得它"不洁",甚至说"鲶鱼吃了逝者的遗骸,碰它会玷污灵魂"。
表哥跟我说了个事儿,他在瓦拉纳西看到有渔民捞上鲶鱼,周围立刻有人抗议,说"你这是在亵渎神灵",最后渔民没办法,只好把鱼又扔回河里。当地向导告诉他,在印度教里,鲶鱼被视为"阴间的使者",专门清理水中的污秽,活着是为了净化河流,要是吃了它,就是在跟神灵作对。
还有个细节挺有意思,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废除了,但观念还在。高种姓的人连恒河鲶鱼都懒得看一眼,觉得"这种鱼只配低种姓的人碰"。可有意思的是,连很多低种姓的人也不吃,他们说"就算穷,也不能吃这种不干净的东西"。你看,文化这东西多厉害,能让一群饿肚子的人对眼前的食物说"不"。
对比之下,清道夫就没这负担了。它既不吃腐肉,外形也不吓人,在印度人眼里就是"普通的鱼"。有次表哥问卖鱼的小贩:"清道夫和鲶鱼都是河里的,为啥你只卖这个?"小贩手一摆:"那个(鲶鱼)不能碰,这个(清道夫)能吃,神没说不让吃。"
## 四、清道夫在印度:从"外来户"到"救命鱼"的逆袭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清道夫在印度也是外来物种,跟在咱这儿一样,是作为观赏鱼和"清洁工"引进的。上世纪80年代,印度从南美引进这鱼,想让它清理鱼缸和池塘里的藻类,结果一不小心跑回了恒河,这下可坏了——没有天敌,繁殖又快,没过几年就泛滥成灾。
但跟咱这儿不一样的是,印度人没把它当"生态灾难",反倒当成了"资源"。有数据说,在印度北方邦,清道夫占当地居民食用鱼的17%,有些地方甚至更高。为啥?因为它来得太及时了。
上世纪90年代,印度的淡水鱼捕捞量连年下降,老百姓想吃口肉越来越难。这时候清道夫来了,它不挑水质,在哪儿都能活,捞起来还容易,简直是"天上掉下来的馅饼"。有渔民跟表哥说:"以前得驾着船出去一整天才能捞够吃的,现在在河边下网,俩小时就够了,这鱼真是救了我们。"
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这鱼,印度政府还挺会想办法。他们在电视台做节目,教老百姓怎么处理清道夫,什么"咖喱炖清道夫""香煎清道夫块",甚至还有"清道夫鱼丸"。有次表哥在当地电视台看到个烹饪比赛,冠军做的就是"清道夫酸辣汤",评委说"肉质紧实,适合做汤",你说逗不逗?
更绝的是,有些地方还把清道夫做成了产业。在孟加拉国和印度交界的地区,有工厂把清道夫去骨取肉,做成鱼干出口,据说还挺受欢迎。表哥在超市里看到过,包装上写着"高蛋白低脂肪",售价还不便宜,看来换个马甲,"垃圾鱼"也能变"高档货"。
不过这鱼在印度也不是没争议。环保专家说,清道夫虽然被吃了不少,但繁殖速度比捕捞速度还快,照样威胁本土鱼类。去年有报道说,恒河里的 native 鲤鱼快被清道夫挤没了,政府不得不限制捕捞本土鱼,鼓励多捞清道夫。可老百姓不管这些,能填饱肚子才是正经事。
有回表哥跟当地大学生聊天,年轻人说:"我们知道清道夫破坏生态,但不吃它,我们吃什么?政府又没给更好的选择。"这话听着挺无奈,但也是大实话。在生存面前,生态问题有时候真的只能往后排。
## 五、饮食这事儿,从来都不只是"好不好吃"
唠到这儿,咱得琢磨琢磨:为啥同样一种鱼,在咱这儿遭嫌弃,在印度却成了宝?其实啊,饮食这事儿,从来都不只是"好不好吃"那么简单,背后藏着环境、文化、经济的道道。
就说咱中国人,讲究"食不厌精",天上飞的、地上跑的、水里游的,能吃的都给研究出十八般做法。清道夫这种肉质差、刺又多的鱼,自然入不了咱的眼。再者说,咱地大物博,淡水鱼种类多,鲫鱼、草鱼、鲈鱼,哪个不比它强?犯不着跟自己的牙口较劲。
可印度不一样,人口多,资源相对少,能吃的鱼本来就不多,再加上宗教和文化的限制,可选的就更少了。清道夫虽然难吃,但好歹是肉,还容易获取,老百姓自然就接受了。这就跟北方人冬天爱吃白菜一样,不是因为白菜多好吃,而是因为它耐储存、易获取,慢慢就成了习惯。
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就更大了。咱中国人吃饭讲究"百无禁忌",只要好吃、安全,啥都能试试。但在很多国家,饮食是有"红线"的。印度人不吃恒河鲶鱼,就跟穆斯林不吃猪肉、犹太人不吃贝类一样,不是因为不好吃,而是文化和信仰不允许。你可能觉得"不就是条鱼吗",但在人家眼里,这是关乎灵魂和尊严的大事。
再说经济因素。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,吃东西不仅要好吃,还要健康、有营养。清道夫这种肉少、口感差的鱼,自然被咱淘汰了。可在印度,还有很多人每天为了一口吃的发愁,清道夫便宜又管饱,对他们来说就是"好东西"。就像以前咱老一辈吃野菜、啃窝头,不是因为爱吃,而是没办法,等日子好过了,谁还愿意吃那些?
表哥在印度待了仨月,回来最大的感触就是:"别拿自己的标准评判别人的生活。你觉得难以下咽的东西,可能是别人眼里的美味;你觉得不可思议的习俗,可能是人家坚守了几百年的传统。"这话我觉得挺在理,饮食文化这东西,没有对错,只有不同。
## 最后唠几句
咱今儿聊这清道夫,看似是在说鱼,其实是在说人,说不同地方的人怎么跟自然相处,怎么过日子。这鱼在咱这儿成了"生态难题",在印度却成了"餐桌常客",说到底,还是环境和需求决定的。
不过话说回来,不管在哪儿,对待外来物种还是得小心。清道夫在印度虽然被吃了不少,但依然泛滥成灾,威胁本土生态,这说明"吃"解决不了所有问题。咱国家这几年也在想办法,比如鼓励养殖户合理利用,或者研究它的其他用途,总比让它在河里"称王称霸"强。
最后给大伙儿提个醒:要是在鱼缸里养了清道夫,可千万别随便往河里扔,这玩意儿破坏力太大。真不想要了,宁可弄死了埋了,也别让它流入自然水域,不然咱这儿的鱼可就遭殃了。
行了,今儿就唠到这儿。下次再跟你们聊聊那些"换个地方就变味"的食物,保证有意思。咱评论区见,看看你们有没有吃过清道夫的,或者见过啥更奇葩的饮食习俗,都来分享分享。
发布于:江西省能加杠杆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