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室自控系统运行中频繁失控,往往不是设备质量问题,而是初期规划时踩了“隐形陷阱”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计疏漏,会让系统从落地起就埋下隐患。
功能模块“贪多求全”是常见误区。有些实验室盲目追求“全自动化”,把无关的监控模块一股脑塞进系统,比如普通化学实验室非要接入洁净室级别的粒子监控,不仅增加成本,还会因模块兼容问题导致运行卡顿。某生物实验室曾因叠加了6个冗余模块,出现温湿度数据延迟10分钟的情况,差点影响细胞培养实验。合理的做法是按实验需求“量身定制”,像PCR实验室重点保留温度循环、气体浓度监控功能即可。
设备选型“只看参数”也容易掉坑。只盯着传感器精度、控制器响应速度,却忽略实验室的特殊环境,比如在有强腐蚀气体的环境中选了普通材质传感器,不出半年就会因元件老化失控。某材料实验室的压力传感器频繁故障,最终发现是选型时没考虑实验产生的粉尘,导致探头堵塞失灵。选型时要结合温湿度、腐蚀性、振动等环境因素,优先选耐候性适配的设备。
布线设计“图省事”会留后患。为节省成本走明线、强电弱电混装,电磁干扰会让数据传输失真。某物理实验室的激光设备监控数据总波动,排查后发现是控制线与动力线并行敷设,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了信号。规范布线应保持强弱电间距不小于30厘米,敏感设备线路单独穿管屏蔽,避免“省下小钱,花了大钱修”。
初期规划多一分细致,后期运行就少十分麻烦,实验室自控系统的稳定,从源头设计就要打好基础。
能加杠杆的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